从白马镇顺江而下,在涪陵白涛镇过建峰乌江大桥,来到一处隐秘的军工洞体,这就是816地下核工程。
816 军工洞体是继中国套核反应堆建设之后,1966年由周恩来总理签署命令批准在西南建设最早的核工厂。该工程1967年开工,前前后后共用人力6万多 人,工程总投资7.4亿元。1984年停工,2002年解密。2010年10月16日,这座“世界大人工洞体”,正式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。
816主洞口位于一裸露的石灰岩处,位置并不显眼。洞的左边是一幅毛主席语录:“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,而且还要有原子弹。”洞右侧立有一块广告牌,上书国际景观大师俞孔坚的评语:“816核工程的伟大,足以和三峡大坝媲美。”
主洞口原先的铅门已被拆除,墙体上剩下一道2米宽的凿刻痕迹,显示着当年这扇数百吨的铅门所有的宽度。据导游介绍,洞体内曾经还装有一道道铅门,由光电控制,只要核爆炸一闪光,铅门就会自动封闭,这在当时算是的技术。
进 洞门后是一条长约数百米的主隧道,可容纳解放牌卡车通行。墙体上还留有当年的红色标语:“革命战士是块砖,哪里需要哪里搬。”1967年2月,工程兵第 54师所属三个团入川承担起816工程的建设任务。因番号是“8342部队”,很多新兵以为到北京保卫毛主席,到了部队驻地才知是怎么回事。但军人的天职 是服从。他们在这里一干就是几年,那是一场特殊的战斗。
洞体的核心是核反应堆大厅。记者在现场看到,该大厅高达79.6米,相当于20多层楼房的高度,面积有一个标准足球场大。洞内第8层,是核反应堆的“锅底”,设备基本保存完好。“锅底”上直径七八厘米的小孔多达2001个,主要用于核材料、核能量的交换。
拾阶而上,可到9层中央控制室。过道上的革命口号至今清晰可辨:“一不怕苦,二不怕死”;“一不要名,二不要利”。进入控制室,可看到一些圆形的巨型显示仪表,那是1980年中国的中央控制计算机组。
“目 前所开放的部分,还不到这个世界人工洞体总面积的十分之一。”老田是参与兴建816核工厂的一名职工,进厂时他才十五六岁。据他说,整个洞体共有大型 洞室18个,道路、支洞、隧道等130多条,总面积10万平方米。洞体施工石方量达150万立方米,把当地的白涛河都给填平了。
李红如今是重庆建峰化工集团公司旅游部门的讲解员。他爷爷曾作为军人参与816厂的建设。据前辈讲,1967年,工程兵8342部队所属三个团入川,承担起 西南三线816工程的建设任务。1970年,参加抗美援越的一个团和留在酒泉基地的一个团全部归建。为了保密,战士们分区域挖洞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入 证,上面标明工作地点,严禁在工地随意走动。工程兵对外写家信也要经过检查,家属探亲不能进洞,很多老兵对身边的亲人保密了几十年。这是纪律。
参观完洞体后,我们去到3公里外的“一碗水”烈士陵园,祭奠在816工程中牺牲的战士。一块纪念碑上镌刻着53名在施工中牺牲以及18名因病逝世的烈士的名字。
靳文国在工程停建前是816厂设计院的院长。他清楚地记得,“搞好三线建设,让毛主席睡个好觉”,是当时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号。作为技术人员,他每天负责检查 工程质量,“工程兵的工作实在太苦,洞里又闷又热,除了必须要戴的安全帽,战士们经常只穿着一条裤衩,手持风镐,打眼、放炮,拼命作业。那么浩大的工程, 难免发生事故,仅主反应堆大厅的挖掘就牺牲了50多名战士,8年时间中近百名战士献出宝贵生命,平均年龄不足21岁。”
“816地下核工程是我国三线建设这段不可磨灭的历史的代表性工程。作为曾经的核工厂实体,以旅游产品的形式对大众开放,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都具典型性和性。816地下核工程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国防教育工程。”讲解员李红动情地说。
816核工程遗址于前年12月被列入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景点开放以来,已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、考察。仅今年国庆期间,就有数千人来访,其中不少是中小学生。